企業常見的錯誤,往往不來自資訊不足,而是來自人性的偏誤。其中兩項最具風險的認知陷阱是:慣性偏誤(Status Quo Bias)與承諾升級(Escalation of Commitment)。
慣性偏誤讓企業面對變化仍選擇維持現狀,錯失創新時機;承諾升級則是因不願承認過去錯誤,而持續加碼投入已顯失敗的計畫,導致損失擴大。這兩種心理機制若未及時覺察,將使企業陷入長期資源錯置。
而在這樣的決策困境中,獨立董事的角色不可或缺。他們不應只是出席與簽署,而應是董事會中理性與警覺的象徵。
■董事會常見的「承諾升級」現象
在多起公司治理失敗案例中,問題早有跡象,但因董事會缺乏挑戰聲音,導致決策失衡。
以下是三種常見的承諾升級現象:
1.投資專案持續虧損仍不終止:即便市場反應不佳,仍繼續注資,只因不甘心前期投入白費。
2.收購案整合失敗仍追加資源:為維護面子與信譽,不願承認併購錯誤判斷,導致虧損擴大。
3.高階主管明顯不適任,卻未調整:因人情、歷史貢獻或內部關係等因素,使董事會選擇沉默,影響士氣與績效。
這些情況,真正問題不是資訊不足,而是缺乏理性「踩煞車」的人。
■獨立董事的具體功能
要讓獨立董事發揮真正價值,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著力:
1.設立中止條件:重大專案應預設退場門檻,例如未達關鍵績效指標即檢討,避免一意孤行。
2.打破決策同溫層:引進反對觀點、設立「紅隊機制」,讓反方意見不只是被聽見,而是被制度化。
3.提升認知覺察:推動董事會了解「沉默成本不可回收」、「損失厭惡會扭曲判斷」等基本行為經濟學概念,建立心理防衛機制。
■讓獨立董事「敢說、能說、有用」
若企業真心期待獨立董事發揮作用,還需提供制度與文化上的支持:
●資訊透明:提供即時、完整且平等的資料,讓獨立董事能有效監督。
●角色尊重:鼓勵不同聲音與挑戰,而非追求形式一致。
●發言制度化:如建立例行質詢時段、針對重大專案設置質疑機會,讓獨立董事可依法表達立場。
錯誤不會因沉默而消失。真正理性的公司治理,需要有人敢於提醒:「我們可能走錯了。」
獨立董事的價值,正是在錯誤還能修正之前,按下那個停止鍵。
本文發表於工商時報_名家評論專欄:https://www.ctee.com.tw/news/20250514700132-431303